第四百八十六章(1/2)
这一声叫的,弯弯绕绕、委屈无比,好像下一刻就会扑到宋玥怀里大哭起来。
宋玥提着眉毛,瞪着两个孩子,笑骂道:“两个小破孩儿,还学会给恁娘打马虎眼了,快走,快走!”
秋喜又哀哀地叫:“阿娘……咯咯咯……”
只是,这一声自己喊得太拿捏,没等声音落下,她自己个儿先撑不住笑起来。止不住地笑声里,秋喜拉了安哥儿,噼里啪啦飞奔而去。
转天就是下元日,恰好各处稳妥,不用她去,宋玥这一天就留在家里,带着一群婆子丫头小子一起蒸豆泥馉饳儿,上午蒸红豆、捣豆泥,下午揉面裹馉饳儿。
豆泥馉饳儿类似现代的豆沙包,不过,馅料里会加素油,也不仅仅是甜味儿,还可以做成咸味儿。
说起豆沙,宋玥就想起了枣泥,于是又带了一锅枣泥馉饳儿。豆沙是四片花瓣儿,枣泥则捏成了三片花瓣儿,第一锅就是在荣煕堂的小厨房里蒸的,蒸熟出锅,周老太太和巧巧就先尝上了。这两种馅料都是香甜软糯的口感,颇适合老人孩子食用。
周老太太和巧巧小丫头还真是挺喜欢的,一人吃了一个,周老太太就笑着让把馉饳儿端下去,让院子里忙活了半天的丫头婆子们也都尝尝去。
回头,周老太太搂着一脸不舍的巧巧笑:“现在不能多吃了,要不然,晚饭该吃不下了。”
巧巧其实不太懂这话,但抬起头看着笑得慈和温暖的周阿奶,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,抬起小手,摸在自己肚子上,轻轻拍了拍:“饱了。”
周老太太哎哟一声,把小丫头搂进怀里,亲了亲,笑道:“巧巧怎么这么乖,这么好呢!”
小姑娘太懂事、太乖巧,她都不想还给张家了,就这么长长久久地留在自己家里才好呢。
宋玥看着小子们揉面、上蒸笼,婆子丫头们则包馉饳儿、捏花边儿,蒸好了之后,又一一小心地捡出来摊晾,趁着不太落凉的时候,在馉饳儿的顶端点红……
全部流程结束,也晾凉了的馉饳儿被装在大笸箩里,再用干净的笼布盖住。
周氏也没闲着,她带着徐嫂子和青萍在荣煕堂里做面花儿。
这是宣城的习俗,用面蒸出大大的面花儿,装饰的五颜六色的,祭祀供奉用。蒸一个大面花儿要用几斤十几斤细面,去年家里日子不宽裕,她就没吱声,今年家里日子宽裕富足了,儿媳妇也爱张罗着积福的善事了,她才想起做面花儿的事儿。
傍晚,秋喜放学回来,还没下车就吸着鼻子:“今儿做了什么好吃的,这么香……还是甜甜的香,倒像是做点心的味道。”
曲瓶儿已经闻到了浓郁的枣香,却不太懂这里的风俗,只笑着对秋喜道:“咱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。”
秋喜连连点头,下了车就拉着曲瓶儿往前院跑,这香甜味儿可是从前院里传过来的。
其时,最后一锅豆泥馉饳儿刚刚出锅,秋喜拉着曲瓶儿一路跑进前院,入眼就是院子里摆的几张大桌案,上边摆着一个个大笸箩,看着上边盖的白色笼布,秋喜瞪大了眼睛:“这是做什么?又不是过年!”
过年时,阿奶带人蒸许多馒头糕饼,能装两三笸箩。可眼前摆的这些,足足有二十个大笸箩吧,蒸这么多馒头糕饼做什么?
她们两个跑进前院,那些挽着袖子忙碌着的婆子小子纷纷愕然看过来。
林氏也在这边忙乎着,察觉到身边的人不对,抬头就看见了一身海棠红斗篷的大姑娘,立刻丢下手中的几个馉饳儿,目光冷冷地扫向愕然呆滞住的小子们,低而冰冷地喝叱一声:“看什么看?是恁能看的?”
小子们一下子惊醒过来,噤若寒蝉地垂着头继续忙碌,心中痒痒的,想再看一眼,又不敢,只一个个身体僵直、腿脚胳膊僵硬着,顺拐的、脚底下打绊儿的,糗态百出,却没人注意到。
林氏一声呵斥住小子们,立刻脚步如飞地朝着秋喜迎上去,一边走得飞快,一边把高高挽起的袖子放下来,隔着四五步屈了屈膝,不等秋喜开口,就自己起身走上去,满脸带笑,道:“姑娘回来的正正好,老太太那边儿也该好了。”
秋喜立刻问道:“什么?阿奶也蒸点心了?我进门就闻到了浓浓的枣香,是不是阿奶那边儿的味儿?”
林氏引着秋喜和曲瓶儿出了前院,一路往后边的荣煕堂去,一边笑道:“大姑娘且容婆子卖个关子,一会儿,姑娘自己看了就知道了。”
秋喜歪着头细细地打量了林氏两眼,有点儿悻悻道:“好吧……那,前院蒸那许多糕饼做什么,林嬷嬷可以说的吧?”
林氏笑起来,这回答得倒是爽快:“明儿下元日,太太要去玄妙观布施。”
“下元日,这个我知道,我们学堂明儿也放了一天假呢。”
秋喜脸色放松着,笑盈盈地回头看着曲瓶儿,眨着眼睛道:“我刚才还想,下元日做什么呢,这下好了,明儿,咱们跟着阿娘一起去,我听阿娘说过,玄妙观里的道长很擅园艺,春日的牡丹、芍药是平京城一绝……她们观里还有一株四百多年的耐冬树,花期从十月中开始,一直能开到来年春上,据说雪后茶花最好看,白皑皑的雪衬着红彤彤的茶花……把什么秋菊、寒
宋玥提着眉毛,瞪着两个孩子,笑骂道:“两个小破孩儿,还学会给恁娘打马虎眼了,快走,快走!”
秋喜又哀哀地叫:“阿娘……咯咯咯……”
只是,这一声自己喊得太拿捏,没等声音落下,她自己个儿先撑不住笑起来。止不住地笑声里,秋喜拉了安哥儿,噼里啪啦飞奔而去。
转天就是下元日,恰好各处稳妥,不用她去,宋玥这一天就留在家里,带着一群婆子丫头小子一起蒸豆泥馉饳儿,上午蒸红豆、捣豆泥,下午揉面裹馉饳儿。
豆泥馉饳儿类似现代的豆沙包,不过,馅料里会加素油,也不仅仅是甜味儿,还可以做成咸味儿。
说起豆沙,宋玥就想起了枣泥,于是又带了一锅枣泥馉饳儿。豆沙是四片花瓣儿,枣泥则捏成了三片花瓣儿,第一锅就是在荣煕堂的小厨房里蒸的,蒸熟出锅,周老太太和巧巧就先尝上了。这两种馅料都是香甜软糯的口感,颇适合老人孩子食用。
周老太太和巧巧小丫头还真是挺喜欢的,一人吃了一个,周老太太就笑着让把馉饳儿端下去,让院子里忙活了半天的丫头婆子们也都尝尝去。
回头,周老太太搂着一脸不舍的巧巧笑:“现在不能多吃了,要不然,晚饭该吃不下了。”
巧巧其实不太懂这话,但抬起头看着笑得慈和温暖的周阿奶,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,抬起小手,摸在自己肚子上,轻轻拍了拍:“饱了。”
周老太太哎哟一声,把小丫头搂进怀里,亲了亲,笑道:“巧巧怎么这么乖,这么好呢!”
小姑娘太懂事、太乖巧,她都不想还给张家了,就这么长长久久地留在自己家里才好呢。
宋玥看着小子们揉面、上蒸笼,婆子丫头们则包馉饳儿、捏花边儿,蒸好了之后,又一一小心地捡出来摊晾,趁着不太落凉的时候,在馉饳儿的顶端点红……
全部流程结束,也晾凉了的馉饳儿被装在大笸箩里,再用干净的笼布盖住。
周氏也没闲着,她带着徐嫂子和青萍在荣煕堂里做面花儿。
这是宣城的习俗,用面蒸出大大的面花儿,装饰的五颜六色的,祭祀供奉用。蒸一个大面花儿要用几斤十几斤细面,去年家里日子不宽裕,她就没吱声,今年家里日子宽裕富足了,儿媳妇也爱张罗着积福的善事了,她才想起做面花儿的事儿。
傍晚,秋喜放学回来,还没下车就吸着鼻子:“今儿做了什么好吃的,这么香……还是甜甜的香,倒像是做点心的味道。”
曲瓶儿已经闻到了浓郁的枣香,却不太懂这里的风俗,只笑着对秋喜道:“咱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。”
秋喜连连点头,下了车就拉着曲瓶儿往前院跑,这香甜味儿可是从前院里传过来的。
其时,最后一锅豆泥馉饳儿刚刚出锅,秋喜拉着曲瓶儿一路跑进前院,入眼就是院子里摆的几张大桌案,上边摆着一个个大笸箩,看着上边盖的白色笼布,秋喜瞪大了眼睛:“这是做什么?又不是过年!”
过年时,阿奶带人蒸许多馒头糕饼,能装两三笸箩。可眼前摆的这些,足足有二十个大笸箩吧,蒸这么多馒头糕饼做什么?
她们两个跑进前院,那些挽着袖子忙碌着的婆子小子纷纷愕然看过来。
林氏也在这边忙乎着,察觉到身边的人不对,抬头就看见了一身海棠红斗篷的大姑娘,立刻丢下手中的几个馉饳儿,目光冷冷地扫向愕然呆滞住的小子们,低而冰冷地喝叱一声:“看什么看?是恁能看的?”
小子们一下子惊醒过来,噤若寒蝉地垂着头继续忙碌,心中痒痒的,想再看一眼,又不敢,只一个个身体僵直、腿脚胳膊僵硬着,顺拐的、脚底下打绊儿的,糗态百出,却没人注意到。
林氏一声呵斥住小子们,立刻脚步如飞地朝着秋喜迎上去,一边走得飞快,一边把高高挽起的袖子放下来,隔着四五步屈了屈膝,不等秋喜开口,就自己起身走上去,满脸带笑,道:“姑娘回来的正正好,老太太那边儿也该好了。”
秋喜立刻问道:“什么?阿奶也蒸点心了?我进门就闻到了浓浓的枣香,是不是阿奶那边儿的味儿?”
林氏引着秋喜和曲瓶儿出了前院,一路往后边的荣煕堂去,一边笑道:“大姑娘且容婆子卖个关子,一会儿,姑娘自己看了就知道了。”
秋喜歪着头细细地打量了林氏两眼,有点儿悻悻道:“好吧……那,前院蒸那许多糕饼做什么,林嬷嬷可以说的吧?”
林氏笑起来,这回答得倒是爽快:“明儿下元日,太太要去玄妙观布施。”
“下元日,这个我知道,我们学堂明儿也放了一天假呢。”
秋喜脸色放松着,笑盈盈地回头看着曲瓶儿,眨着眼睛道:“我刚才还想,下元日做什么呢,这下好了,明儿,咱们跟着阿娘一起去,我听阿娘说过,玄妙观里的道长很擅园艺,春日的牡丹、芍药是平京城一绝……她们观里还有一株四百多年的耐冬树,花期从十月中开始,一直能开到来年春上,据说雪后茶花最好看,白皑皑的雪衬着红彤彤的茶花……把什么秋菊、寒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